• 联系我们
  • 地址:北京市三环某某楼2201室
  • 电话:18911603110
  • 传真:010-68888888
  • 邮编:471000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英语写作
  • 高考作文凸显学术能力导向
  •   刘延东副总理在2014年6月世界语言大会上主张,提升国民“语言能力”、创育、构建优质语言教育体系,带三点水的男孩名字这个时代新命题的提出,更成为高考作文与创新的新背景。

      2015年,是启动高考综合的试点年份。深化高考内容、重点考查学生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构成当前和今后高考的一种新趋势。刘延东副总理在2014年6月世界语言大会上主张,提升国民“语言能力”、创育、构建优质语言教育体系,这个时代新命题的提出,更成为高考作文与创新的新背景。新趋势与新背景,促使今年高考作文出新特征。

      深化时代的价值特征就是进一步全社会的思想活力——高考作文和创新的逻辑起点,就是基于这种时代的价值特质。总览2015年各省市区16份高考作文题,包括18个省市区共用的新课标全国一卷、二卷及“汉语文卷”(备用),无一例外采用材料、话题灵活、自选立意、自拟标题的“自主作文”。尽管它们内涵深浅有异、适切程度不一,但都呈现出一种植根本土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的浓郁的“思辨”色彩——需要考生以实然的生活经验铺砌底蕴,更需要考生超越经验、调动积累来做而有新意的精心运思。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上海)

      古人说:“言为,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则认为“心画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格有可能是的。(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浙江)

      地上本没有,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有时,走错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就不会发现新的。没有走不通的,只有不敢走的人。(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和联想?)(福建)

      诸如此类的材料和话题,或相对或相反,意蕴深沉。它们不仅充分体现在高考试点省市(上海、浙江)的考题上,而且充满包括国标卷在内的各地考卷中。这就给考生留足了多元、和个性化的思辨空间,有助于引发考生突破传统化、公共化和标准化之类的同质思维窠臼,形成其辩证性、性、发散性和创新性等诸多精彩的异质思考,最后充分考生作为主体生命的个性思想力。这种性的思维导向,在今年高考作文题中获得了极为普遍的彰显。这有助于根除事先、临场套用的模式化作文,有利于选拔思想丰富、视野开阔、逻辑缜密而表达娴熟的优秀考生。

      与上述性、思辨性材料或话题相关的是,今年高考作文题有意淡化曾经长期沿袭的叙事记人一类“复述”笔法和“叙事体”。由性材料或话题所洞开的思维空间,显然不能承纳狭隘的经验性、复述性的“记叙”,自然同样不能承纳“记叙为主”的机械“叙事体”及其在此基础上撒点审美色彩的平庸“文艺体”。这就是表达方法与文章体裁的双重变革,是适应“解放思想力”这种作文大趋势的逻辑创新。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新课标一卷)

      “微评论”,象征着针对社会问题的即时“评论体”的萌生,两份“国标卷”同样要求考生面对多样性的“人事”作出自己的评说(已经超越“信”的传统身份)。纵观全部作文题型,鼓励考生作出有所选择的评论占据主流。即使所给的材料是事件叙述、情景描摹、人物再现或细节呈示,其考试旨趣也并不在于让考生对客观性人事作精致到位的“复述”,而是为了从人和事出发再作“评论”,或者是就表面现象而个性化地“阐发”其深层意蕴。今年各地16份高考作文卷中,10份考卷注明“文体自选”,但由于所有材料或话题充满了不确定性、探索性和创新性,这就前提性地促成考生用评论的方法,由此决定了所写文体必然更接近于具有明显问题意识的“评论体”。

      以“自主思考、评论”为内核的“评论体”代替经验性、复述性的“叙事体”,同时取代以技术性“议论三要素”为形式、却无灵魂和逻辑思辨的传统“议论文”,这无疑是、思想解放的伟大时代在高考作文领域的一种积极反映,并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中华民族思想创造力伴随大时代之进步而走强的深远前景。

      国内高考作文正愈来愈密切地与国外高考作文的“学术能力导向”相融合。近年来,伴随美国高考SAT对影响的扩大,其“写作”科目即学术性的“评论体”(Essay),已经通过国际学校或国际班的培训产生了积极影响。Essay的话题往往提供一则或是概括的事实、或是具体的现象、或是意味深长的名言、或是历史的趋向等,而其“任务”(即考生要完成的论题)往往蕴含着多元价值的选择可能。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19世纪美国废奴运动、作家和活动家)曾经说过:“没有斗争就没有进步。这个斗争可能是上的、也可能是身体的,或者是与身体兼备的,但不管是哪一种,必须要斗争。”他说得很对,只有斗争了才会有进步;没有冲突和斗争,进步是不会那么简单就能发生的。(任务:只有斗争和冲突,才能带来进步吗?)(2014年1月考题)

      这种“材料+话题”显然没有一种固定的答案,更不可能用同质的标准去评价,只是取决于考生精熟的思考和逻辑论证。Essay以作者主要观点来统领全文,重在表达个人独特的思想倾向或价值评判,贯穿全文的思维主线就是缜密严谨的逻辑论证,其中的“论”和“评”毫无疑问是灵魂,也是考生语言表达的主要方法。如果将今年国内大部分高考作文的话题与Essay题型比较,就可以清楚发现:前者正在与教育发达国家的高考作文靠近。这种价值旨趣的显著“交融”,无疑是国内高考作文与创新的积极表现。

      当然,高考作文在敞开更大思维空间、考生问题意识、引导其深刻缜密思辨方面,尚待作出进一步的拓展。例如湖北等地考卷的“软命题现象”依然(“泉水与喷泉”)。目前,正值新高考方案颁布、全球最丰富的人力资源亟须创造性开发之际,对于最吸引全社会关注且对于各学科考试的具有“风向标”意义的高考作文,我们需要作出具有共识度的自觉选择。作为高等教育入口处的高考,如何设定应有的价值导向和评价重心?作为测试语言能力之关键的高考作文,究竟是规训考生“如何复述”还是引领他们“如何表达”尤其是“如何精彩评论”?作为语言的书面呈现,是暗示考生、的“标准表达”,还是鼓励他们建立在缜密论证、严谨推断、评价基础上的“创新表达”?深而言之,通向旨在培育学术能力的大学门槛之高考作文,究竟是着眼于引领深刻培植学术人才的思想性、性和创新性诸元素,还是着眼于对知识储存型书生的刻板化规训?全面深化背景下的文化强国,需要告别传统应试作文的“工具技能导向”,坚定“学术能力导向”。

      (本文系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攻关计划项目“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强国战略研究”(2013GH026)阶段性)